在鹿城区七都岛樟里村,一座静静矗立六十余载的老粮仓,正以崭新姿态续写故事。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樟里粮库,曾是七都岛粮食供给的“生命线”,是计划经济时代民生保障的重要印记。如今,它褪去“粮仓”旧貌,借“绿色+研学”全新定位,变身“超级植物学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地标。
推开木门,三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率先映入眼帘,它们是老粮仓最忠实的见证者。上世纪 60 年代,樟里粮库作为七都镇首个国家粮库,这些柿子树便与青砖黛瓦仓房相伴,见证船只载稻靠岸、村民排队交公粮的热闹往昔。约1000平方米占地面积,在当时的七都岛堪称“巨型”建筑,承载着周边百姓对粮食安全的朴素期盼。随着市场经济浪潮推进和功能转型,樟里粮库功能渐弱,慢慢淡出陷入沉寂。因典型建国初期建筑风貌,它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这是对历史遗存的珍视,却因外立面保护限制为活化利用设下障碍,直至2024年底迎来重生契机。
“我们要做的不是‘翻新’,而是‘唤醒’。”设计负责人的话语,道破设计初心。改造资金未用于颠覆性重建,而是聚焦“修旧如旧”与“新旧对话”平衡。现代设计巧思尽显:标志性坡状屋顶、对称式立面保留原貌;刷白的砖墙褪去岁月斑驳,却留存历史温度;地面留存粮食输送轨道痕迹,巧妙嵌入绿植花池;墙面上的粮食标语和米字打卡点交错,每个角落都化作“过去与现在”对话的载体,无声诉说着老粮仓的岁月故事。室内空间被精心规划为植物美学空间和茶室两大功能区。植物美学空间中,几十种绿植蓬勃生长,勾勒出微型生态图景;茶室保留粮仓高挑开阔的空间特质,清新淡雅。户外生态小院同样别具匠心,凉亭下露营椅随意摆放,古朴石子路串联起各个角落。
“老师,这个苔藓为啥总湿润?”“生态缸里的小鱼不用喂食吗?”植物美学空间内,一群小学生围在微景观展台前,叽叽喳喳的提问声充满好奇。这里已成为当地颇具特色的沉浸式生态研学营地。试营业20多天,就接待近百名学生,不少学校和家长还预约长期课程。孩子们蒙眼触摸分辨多肉与苔藓,用放大镜观察根系生长,亲手制作水陆生态缸理解生态链原理。“我们引导孩子发现自然智慧,而非灌输知识。”研学导师介绍。自然教育理念延伸至餐饮。水吧台的“五谷茶饮”成网红爆款,糙米、小米等粮食熬制基底,搭配草本植物,外包装点缀小巧的多肉植物,呼应粮仓历史又颇具新奇巧思,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午后阳光透过柿子树叶,洒在庭院,几位游客正对着墙上“米”字主题墙拍照打卡。运营方负责人颜国勇透露,后续会陆续引入二十四节气活动、农学等课程,让老粮仓成为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老粮仓的转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边业态形成良性互动。目前已与村内咖啡馆、餐馆、瓯窑工作室等建立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动,共同构建七都岛特色文化生态圈。市现代集团所属粮食产业集团负责人表示:“樟里粮仓改造,是国有闲置资产盘活的成功尝试。 它证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可寻平衡,精准功能定位、创新运营,能让老建筑超越原有使命,承载集体记忆、激发社区活力。”
如今,这座六十年的老粮仓,正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重新嵌入社区生活,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处,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