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新闻 > 国资信息
从“一滴水”到温州全域,“四同”好水到您家
时间:2025-04-10 09:24 来源:温州市国资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大城公用,好水到家。全市公用事业“一盘棋”统筹化运作已进入新征程。蓝图之上,以“好水到家”改革破题,锚定“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目标,温州正全面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好水到家”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节点,是一次精炼的历史回溯,更是一个精深的内涵展示,一系列精彩的战略落地。作为“强城行动”的重要实践,这场改革将以“大公用”理念重塑全域水务体系,让优质水成为共同富裕的民生注脚。即日起,温州日报推出“好水到家”改革“启、立、转、合”系列报道,记录温州从“一滴水”到“全域好水”的进阶之路,见证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的时代担当。

温州水务发展史,是一部从“拓荒”到“织网”的奋斗史。

从1958年第一座水厂西山水厂投产,到如今市域城乡供水“一张网”初具雏形,水务板块历经数十年积累,运营水厂日供水能力从150万吨跃升至351万吨,供水惠及985.2万人。然而,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与群众需求的升级,分散的属地化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短板:原水调度“各自为政”、老旧水厂效能不足、部分山区海岛供水“最后一公里”较难打通、数字化建设差异大……这些痛点,正是“好水到家”改革的起点。

上月,《温州市公用集团“好水到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市公用集团所属水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晓冬介绍,方案聚焦“原水-制水-输水-用水”核心脉络,部署16项重点举措,完善“基础设施”硬件支撑,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用好水”。

原水调度“一盘棋” 极端天气响应不足将成历史

在一系列重点举措中,深入探索原水调度改革突破是重头戏。从构建水源保障机制,到研究优水优用对策,再到健全原水应急体系,各项举措都着力将分散的水源、水厂、管网整合为“一盘棋”,以优水优用、联调联供的水资源配置体系,让每一滴水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温州依山傍海,但极端天气下,部分山区、海岛仍面临水源单一、调蓄能力不足的挑战。“像2022年,温州全年平均降水量是1956年有记录以来同期历史新低,不少地方的群众用水成了问题。”王晓冬介绍,这其实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短板,早在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初期,温州就开工建设瓯江南北联网保供水应急工程(乐清段),让生活在乐清的市民享用来自“南面”状元水厂的优质自来水,有效缓解了乐清缺水状况。这个温州版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成为我市公用事业“水务一体化”先行先试的一个重要样板。

在“好水到家”改革方案实施后,市域多水厂联供、多通道联网的供水大环线将加快形成——实施方案提出,将优化原水调度机制,争取实现原水调度机制的改革突破,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并加快推进永嘉小子溪、泰顺筱村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升原水应急保障能力。“改革实施后,预计到今年底,极端天气的响应不足难题将成为历史。”王晓冬表示,在统一调度下,温州各地多水源互补,并让优质原水优先保障民生需求,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市域新增引水能力30万吨/日,新增供水规模50万吨/日,助力属地政府,全面推进农饮水统建统管,实现城乡供水水质同质化达96.5%,预计惠及供水人口92万;继续优化厂站布局,供水产销差率控制在14.55%以内;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5%以上。

服务标准“一体化” 民生获得感更加实在

4月2日,温州市新供水营销系统在永嘉县、平阳县上线试运行,两县44万用水户数据成功导入新系统。这意味着温州各地的用水服务标准将进一步统一提质,也是温州致力打破城乡界限、区域藩篱,让“好水到家”改革以无差别服务重塑供水体验的具体实践载体。

今年,温州市将“推进市域用水业务服务提质,实现12个县(市、区)供水服务标准化”列入年度温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紧抓这个核心任务,实施方案明确将实现共计18项对外供水服务标准化。为推动新供水营销系统在全市域落地应用,市公用集团所属水务集团对各县(市)280余万户表数据进行归类分析,解决技术难题打破区域间供水数据壁垒,分批实施,第一批文成水务、泰顺水务,第二批永嘉水务、平阳水务,第三批苍南水务,第四批龙港水务,第五批乐清水务、瑞安水务。“完成全市域并网后,不管在温州哪里,我们的水务业务跨区域在‘温州公用集团’公众号等平台线上办理就能实现,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王晓冬表示,方案还谋划了一批小切口、内驱性举措,如完善县(市、区)客服热线24小时服务机制等,有效提升用户满意度,构建与温州“最具幸福感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水务管理体系。

市公用集团把持续深化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作为惠民利企的重要一招,把脉群众对公用服务的意见建议,“好水到家”方案实施后,将进一步构建筑牢水务板块基础设施建管体系,攻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织密县域互联保障网络,推动厂网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工程领域质量体系和农饮水站管理机制,探索县(市)检测资源整合,有序推进乡镇供水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