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碌穿梭于主城区、乐清、瑞安之间的S1、S2线,是便利市民生活的交通大动脉,也是高质量发展促共富路上的新风景。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质朴的发展论断,正是近年来市域铁路助推温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年间,S1线、S2线相继完工并投用,S3线也在快马加鞭赶进度。市域铁路的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缩小了城乡差距,构建温州“1小时都市圈”,无疑为温州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机会。与此同时,从项目建设到产业发展,从运营服务到技术创新,市铁投集团“苦练内功”,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础,争当“强城行动”的排头兵。
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市铁投集团亦不忘反哺社会,将初心使命融入到帮扶造血中,让“幸福轨道,通达美好”的企业使命,不仅贯穿于轨道交通日常的运营中,更馨香远播于结对帮扶的村居之间。
坐上S2线,半个小时从乐清翁垟到龙湾奥体中心,这是市民夏女士每天通勤的时间和距离。“以前不敢想,现在很习惯,这是轨道交通带来的便捷,也让我赶上了发展惠民的时代红利。”夏女士说。
如果说S1线让市民体验了机场来往动车站之间的“丝滑穿梭”,那么S2线的开通,则扩大了市民生活的半径,也进一步拉开了城市的框架。
2013年,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温州,将修路又一次写入了惠民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只不过这条路不同以往,而是一条更加快速便捷的市域铁路。
2019年9月28日,温州首条市域铁路S1线投入运营,2023年8月,第二条市域铁路S2线并网运行。来自市铁投集团的数据显示,2024年温州市域铁路S1、S2线客运总量已经突破3200万人次。其中S2线对整体客流量的带动作用明显,去年轨道交通的客运总量比2023年增长了48.6%。越来越多的市民正通过轨道交通,体验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
作为温州城市大交通发展版图中的重要组成,市域铁路还被赋予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S1、S2线有效串联了南北区域,打通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加速人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为温州实施“拥江面海”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比如去年乐清无花果成熟期间,软糯甜美的无花果被搬进S2线盐盆站的共富驿站,吸引了来往乘客光顾,一段时间就销售了8000公斤无花果,销售额达20余万元,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南来北往间,这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带动沿线产业兴旺的发展线。
当S1、S2线穿城而过的同时,S3线的建设也在全速推进。作为温州市域铁路骨干网规划的最后一条线路,S3线一期工程自2023年3月份开工建设以来,每天进度条拉满,实时都有新进展,彰显着温州“大干交通”的澎湃动力。就在前不久,S3线首片连续梁完成浇筑,这为2025年全面大干打下了坚实基础。待S3线建成,将与S1、S2线共同形成总规模达150公里的“环大罗山”市域铁路骨干网,串联起乐清、瑞安等主要城区,初步构建起温州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
“打铁还需自身硬”,欲带动共同富裕,首先得从夯实自身实力做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么高质量发展,市铁投集团有何探索?
早在2014年,S1线装备研发项目被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涵盖自主化市域动车组、点式ATC信号系统等四项核心技术,均为国内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十年间,温州市域铁路不断创新,凭借“技术驱动”,聚焦“绿智融合”,加速开启了智建、智行、智维的“智慧之路”。
轨道交通是“用能大户”,为了降低运营能耗,铁投集团引进永磁同步电机、国产化无油风源系统等绿色装备,配合变频空调和智能照明设备,在S2线上装车应用,实现能耗降低20%以上。“在降低维保成本方面,我们也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进一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市铁投集团运营分公司运维管理部副部长徐平平说。为提升维保效率,铁投集团已上马无人机线路巡检项目,目前已完成飞行控制中心和部分车站机巢的建设工作,这将是国内低空经济在轨道行业的首次深度应用。“目前我们也在探索在S1、S2线车站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达到节能降耗目的。”徐平平说。
市域铁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也为温州轨道交通产业链带来了发展机遇。市铁投集团先后与瑞立、正泰等知名民企以及中石化、温州大学、交运集团等企业、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了博士站、双师工作室等“1+N”科创平台,围绕轨道装备的专业技术、产品、人才进行定期研讨交流,让更多“温州智造”,突破“卡脖子”,共同推动轨道交通产业提质增效。
此外,市铁投集团围绕“强城行动”要求,深入谋划永中站、丽岙车辆段、惠民路站等重点区域开发,并联合市城发集团专项推进七都岛老涂一期地块开发。“我们还积极推进TOD开发体制机制改革,联合市资规局完成《温州轨道交通TOD战略研究和规建管营一体化概念规划》编制及《温州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和中间成果审查,TOD开发步伐更加有力。”市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去年市铁投集团全力推动温州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截至2024年底,集团资产规模突破580亿元,全年超额完成投资40亿元,完成率居交通领域前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铁投集团抢抓机遇,完成首单轨道交通列车健康数据产品交易,并取得2项省级科技成果、3项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专利授权,新增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研发中心。
在洞头,东沙村先后创成浙江省3A级景区村、省级文明村,村集体经济大大增加。在永嘉,上路垟村邻里食堂开张了,村容村貌更整洁,还有明晰的整村规划全新出炉……循迹这些村社的蝶变焕新轨迹,来自“铁投”的帮扶力量闪耀其间。
近年来,市铁投集团秉承“幸福轨道,通达美好”的企业使命,坚决扛起国企社会责任,先后结对了四川阿坝县、西藏嘉黎县、平阳二沙村、泰顺雪溪乡、洞头东沙村和观音礁村等多个地区,派驻了多位“第一书记”。“在各地各乡镇,我们坚持以民生帮扶为出发点、以产业帮扶为切入点、以文化聚力为发力点,投入帮扶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特色产业、重塑村镇文化,不断壮大村集体,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升村民幸福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市铁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助力洞头东沙村建设“人文东沙·共富乡村”,市铁投集团落实帮扶资金50万元,实施党建联建“六个一”工程,帮助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逐步打造村民议事厅、口袋公园等古榕树文化景观圈,助力“东沙不夜港”景观带开工建设,帮扶完成“东沙海味·共富工坊”改造提升及陈进宅“千年东沙”文化展陈项目,推进“文旅融合”“民宿经济”发展。
去年12月,永嘉县沙头镇上路垟村拦水抗洪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市铁投集团与中铁四局联合推进的支援乡村建设项目,由市铁投集团副总经理、上路垟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梁明领衔。该项目通过整治松散边坡、设置坡角挡墙,将提升溪流抗洪能力,同时设置堰坝蓄水,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乡村环境。溪流改造长度1.3公里,总投资20万元。
“这个项目是梁书记为我们村带来的众多‘福利’之一。”上路垟村党委书记谢志龙告诉记者,梁书记给村里开出了“五个一+N”驻村帮扶清单,主要内容包括:“一规划”,编制一本接地气的乡村发展规划;“一幢楼”,打造一个集党群、邻里功能等于一体的服务中心;“一片田”,打造一片占地约200亩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条溪”,修复一条贯穿村庄的溪流;“一古道”,开发一条生态休闲的九龙山古道,以及村级治理、困难群众慰问等N项具体举措。“村子以前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五个一+N’的清单一出,大家心里都有底了,目标更加清晰了。”谢志龙说。
为进一步增强帮扶造血力度,市铁投集团还依托自身优势,联动市公安局轨道分局、永嘉县政府及相关合作伙伴,打造“政企警村”工作平台,并在市慈善总会悉心指导下,成立“幸福轨道”慈善基金,主要用于集团结对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该基金也是铁投集团成立的首支慈善基金。
据介绍,铁投集团积极发挥“第一书记”桥梁纽带作用,以“小杠杆撬动大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集团干部职工参与慈善捐赠。截至目前,“幸福轨道”基金已筹集资金16余万元。得益于国企平台优势和慈善总会影响力,去年他们还为对口帮扶的永嘉汕头站上路垟村筹集各类资金包括市农指员专项资金、县委组织部党建阵地建设资金、县扶贫资金、山海协作政策资金、社会企业捐赠等共计252万元。
一路通则百业兴,在我市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关键时刻,市铁投集团也将继续自我加压,内外兼修,让“轨道上的共富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