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新闻 > 国资信息
城市里的“超级玛丽”,工作空间直径1米的排水管道质量调查员
时间:2024-05-10 08:20 来源:温州市国资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有这样一群“地下工作者”,他们穿梭于地平线下,与黑暗、恶臭甚至危险同行,默默地“诊治”着城市的“血管”,守护着它的正常运转。

他们是市排水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管网调查队,通过不断学习项目管理,摸索管道调查方式,探索业务范围延伸,一步步成长,扛起市区市政一二级排水管道验收(移交)前的调查工作,进一步保障管道施工质量和城市排水管网安全稳定运行。王一泉,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2015年以来团队共完成管道质量调查6006.36公里,约等于从温州到迪拜的距离。

坚守  与毒气恶臭相伴 

城市排水管道分布错综复杂,某些检测任务可能要求更高的灵活性和专业技能,例如检测曲折路径管道内部破损、变形情况或测量参数等,需要依靠传统的人工下井检测方法。

拉开路面上两个相距约50米的井盖,井口下到管道约4米距离,王一泉在一个井口启动了一台排风机。“管道里氧气稀薄,而且可能含有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所以人下井之前务必要先通风一会儿,不能有半点马虎。”只见他将一只手机大小的气体检测仪伸到井里,仪器显示一氧化碳、硫化氢、可燃气数值为0,氧气含量 20.9%。“可以下去!”他说,这次检查的是雨水管,工况好一些,已投用的污水管道最危险。“人如果在井下作业时吸入有毒气体将非常危险,必须要系安全绳,随身带气体检测仪。气体检测仪发现异常会报警。”

在污浊空气中,工作人员猫腰,头低到最低,手扶管壁往前挪。空间狭小,移动相当困难。当天检查的管道直径1米,而日常检查中还有0.9米、0.8米的管道。因此,这项工作对身高1.8米的王一泉来说尤其困难。“管道里面非常闷,每次上来都是全身湿透。”他说。长期经常钻下水道和开井盖,接触下水道污浊的空气,调查科大部分员工都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过敏性鼻炎等问题。

“黑暗的地下管道里什么都有,老鼠、蟑螂到处爬,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井下闷热无比、气味难忍,很多人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没有坚持在这一行干下去。但是,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做,这座城市总得有人守,每次想到我的工作能够及时发现管道隐患,提高管道质量,防止各类排水问题发生,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责任  解决民生“急盼愁”

“遭遇强降雨天气时,短时间园区路面易形成大面积积水,车辆无法有效通行,影响企业物流运转效能和企业生产经营。”只要进入雨水节气,瓯海总部经济小微园区内的企业和员工就开始担忧。

2023年6月端午节前,王一泉所在的管网调查科接到园区的求助电话,他们毅然放弃节假日休息,立即开展排水管道排查检测工作。通过现场图纸比对,利用管道检测机器人、潜望镜等专业设备对整个园区排水管道进行检测,以全面了解园区管道方位走向及质量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降低对交通和环境影响,施工主要采用紫外光固化修复、局部树脂固化修复等先进的非开挖修复工艺,在不对道路“开刀”的情况下,用“微创”有效治疗管道破损、堵塞等问题,不仅提高管道的流量和排水能力,还可以防止管道再次破损和堵塞。经过20天连续施工,园区内的排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全力推进一桩桩、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市民的排水问题解决了,城市营商环境更加好了,我们付出就是值得的。”王一泉说。

担当  城市“毛细血管”的守护者 

“以前没有管道雨污分流的意识,基本上都是直排、混排,小区的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化粪池经常堵塞。”说起以前的小区环境,居民们连连摇头。

在浙南科技城江一村污水零直排项目调查工作中,雨污分流改造需要对管网进行“大换血”,在改造的“阵痛期”,居民和商户们会有一些吐槽、质疑、不解。为做好群众动员解释工作,王一泉和队员们挨家挨户入户走访,掌握每户的管道走向,因户施策,精准截污,同时向居民和商户解释雨污分流的意义和做法,并不时与居民唠家常、谈谈心,了解群众的想法和诉求。“雨污分流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在面对群众质疑的时候,做好相应的解释沟通工作尤为重要,解释沟通做到位了,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王一泉和队员们的多方协调、沟通下,江一村雨污分流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村内所有胡同的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完成,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有效解决了内涝、污水冒溢等现象,为1300多户农户带来裨益,村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获得“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