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新闻 > 国资信息
一体化改革放大“大城公用”建设圈——温州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系列报道(2)
时间:2024-01-30 16:43 来源:温州市国资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从“市区”到“市域”,从破局到谋篇开局,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短短一年,打开民生事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水务、燃气、环保三大板块资源互联共融,接管乐清、瑞安、平阳等12个县(市、区)涉改企业。一体化拉开了市公用集团全域发展的空间布局,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温州公用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激发“智慧公用”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市公用集团董事长林新磊看来,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不单是一场国企的体制变革,更是一次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这种创新正通过拼经济、抓项目、强投资、育产业,以数智科技,赋能公用事业建设;以技术研发,引领产业升级。

去年,市公用集团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技术合作也变得更加紧密。就在不久前,龙港市市政雨污管网修复改造工程得到评审专家的盛赞,称工程从方案设计到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环环相扣,工程在技术层面实现了跨地融合。而这些正是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磨合期内,集团探索以技术合作破局地域区隔的一次次有益尝试。

市公用集团与苍南县政府、金卡智能集团合资建立浙江金瓯水务科技公司,打造了公用事业数字化样板;自来水公司与浙江中控信息产业公司联合成立温州市给水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致力于水务行业数字化管理与科研应用;集团两家单位通过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成立博士创新站;科技项目通过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获财政科研配套资金支持100万元。

市公用集团排水公司则不断优化水环境治理,研发的“多点水平生命线”安全防护系统在南片污水处理厂正式启用,为南片污水处理厂安全“零事故”提供了坚实后盾。科技赋能下,海经区西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改扩建工程完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了73%,出水水质达到浙江省清洁排放标准,成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的示范。市环保集团则围绕餐厨厂生产难题,开展效能提升科研攻关课题研究,提高餐厨处理和生物质能利用效能。温州首条使用天然气制鞋生产线通气,相比油、电,至少能为企业节约用能成本40%,市区现有成品鞋生产线2000余条,如全部完成改造,可增加用气量约6000万方/年。

在“一体化”改革的推动下,“智慧公用”建设如鱼得水。去年,市公用集团收获了不少国家技术专利。其中,《一种燃气管道抢修用引流装置》《一种捕鱼互动平台》《一种渡槽用导流围堰 》《一小断面隧洞出渣系统》等6项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防接触不良的燃气报警器》《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沉沙罐自动除杂装置》《一种浮游植物沉降分离装置》《一种污水处理用药剂投加设备》等25项专利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同时,市公用集团还取得了《燃气控制一体化系统V1.0》《环境水质监测系统》《污水处理厂精准曝气安全管理系统V1.0》《餐厨垃圾处理厂监测污水采样系统V1.0》等10余项软件著作权。

科技创新塑造了公用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让市公用集团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去年,集团强化科技赋能,出台《科技创新赋能公用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1654”科技创新总体思路。深入应用GIS、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模型模拟等技术,加快管网数据普查入库。通过完善全市域公用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监测网覆盖,逐步实现主要厂(站)、管网等公用基础设施设备远程操控、关键节点物联感知和预测模拟。

市公用集团还通过深化供气、供水、水利、排水、环保等行业数字化应用建设,打破数据壁垒,融合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不断优化智慧公用一张图,进一步实现数据赋能,提升集团精准管控能力与科学决策水平。

降本增效 拓展 “长效发展”新空间

市公用集团日前完成首批电力集采签约,并指导工程建设分公司、瑞安水务、平阳水务、苍南水务签订购电协议,总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计划1月底完成1亿千瓦时签约量,预计2024年全年可降低电力成本约522万元,实现电费“减负”。对市民来说,这样的“减负”最直观的效果便是公用资源费用保持平稳甚至还能降低。

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让加速推进原水水网一体化、燃气供应一体化等项目规划建设,经过一年融合发展,按照集约布局、共建共享、协同处置的原则,为企业的长效发展拓展了全新空间。

立足市域辐射周边县市,公用建设开足马力。一体化改革开启了企业提质增效“加速度”。去年集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多项,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其中瓯江引水工程、滨海水厂一期工程、洞头陆域引调水工程年度完成率分别达到160%、146%、139%。

厉兵秣马建项目的同时,市公用集团深知降本增效、科学融资备“粮草”的重要性,通过一体化改革解锁公用事业的“降本密码”。去年4月,公用集团成立集中采购中心,建立健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机制,将原物资采购模式由所属企业“集中决策、分散实施”变为集团“集中决策、统一实施”,充分发挥采购规模协同效应,让“阳光集采”成为赋能企业精细管理、成本管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不到一年时间,集团就实现29大类物资的集中采购,节约支出3500万元。

一体化改革更激活了企业的“效益源泉”。市燃气集团统筹县(市、区)单位气源一体化采购,将整合的供气企业用气量全额纳入购销合同总量,依托集团化体量优势,保障上游供应商供气价格优惠幅度,低价采购气源407万立方米,降低采购成本154万元;市环保集团拓展营收动能,将收运量奖励价格机制进行调整,全年可节省费用支出50万元;市自来水公司持续推进老旧水厂功能转换提升供水能效,通过推进实施产销差管控三年行动计划,及开拓水质检测、技术服务等业务市场推进降本增效;市排水公司助力海经区提升营商环境,以责任清单形式,对排水管网维养、文明施工、污水工艺、地方河道整治等环节抓对标整治落实;乐清水务不断扩展业务板块,在零直排建设、资金回笼、污水运维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政策支持,重点拓宽污水新的收益点确保企业持续良性发展;瑞安水务通过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建设和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回报机制落地,做好民生服务的同时提升企业效益。

借助“统一资本运作”,集团还不断提升平台融资能力,资本撬动作用呈现持续放大新局面。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市公用集团资产总额达511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234%。通过强化预算和成本管控、创新融资模式等,市公用集团初步建立起符合一体化发展要求的资本结构。降本增效不仅是国企管理举措,更是为民生而谋远,储备“粮草”支援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

道固远,笃行可至。2023年,市公用集团致力于“统一资本运作、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在资金管理领域,置换高利率融资节省了融资成本,创历年市属国企融资成本新低。发行绿色中票2亿元,创全国有史以来AAA+主体同期限绿色债券票面的最低利率,实现财务成果质优量增。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一体化改革为温州公用事业发展蓄积了新一轮发展动能。循着项目建设、资本运作两条主线,市公用集团正迎着难点上、向着深处改,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