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水管家” 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水动力”
在鹿城的山区,有一支“水管家”团队,他们不仅为村民们保证供水,还服务村民生活。
“老谷,这里!”在藤桥镇小岙村,王阿婆看到自来水公司的维修车时,兴奋地朝着手。
“小黄车”稳稳停在王阿婆面前,老谷从车窗内探出笑脸:“阿婆,是到了去镇上复诊的时间了吧?我这边工作结束了。”
老谷,本名谷晓华,是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石鼓山水厂的副厂长,也是该公司“农饮水”党团先锋队的带头人。该团队共有人员40多人,其中党员19人,他们长期“驻扎”藤桥镇的大山里,为藤桥镇、山福镇共19个村、26个单村农饮水供水站点,提供农饮水安全提升、水质检测和站点运行维护等工作,甚至还服务着当地村民的“微交通”。
从“吃水难”到“吃好水”36年,见证“活水到万家”
“我跟自来水有缘分。”谷晓华说。
谷晓华是藤桥人,从小他就知道吃水难,在他的年少时期,家里人都是从山上挑水吃的,“一根扁担,两个木桶,一天跑两趟,装满整个大水缸,养了全家五六口人。”
1987年,一条自来水管道从他家门口通过去,他从此跟自来水事业结了缘。
那一年,谷晓华高考落了榜,不知道何去何从。他看到当时的鹿城区藤桥镇自来水厂的施工队在家门口安装自来水管,闲着没事就过去帮忙,久而久之学了一手自来水管道修理的本领。后来,他就靠着这一技术成功进入当时的藤桥镇自来水厂,而后该水厂并到了如今的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
从1987年入职至今,谷晓华一口气忙了36年。“这36年来,我没休过年假,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谷晓华说,有一年冬天,受寒潮影响,山上供水不稳定,他带队上山200多次进行水表维修、水质检测等工作。
就是在这忙碌的36年,谷晓华见证了藤桥山区的“活水到万家”。谷晓华办公室挂着的供水管网图也越来越密集,供水相关技术愈发成熟,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供水队伍,就如谷晓华所在的石鼓山党团先锋队,如今运行人员、护管员、检测员等共40多人守护着老百姓们的吃水安全,办公室墙上的锦旗也见证了他们的坚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水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他们从最初的“水缸舀水喝”变成“开个龙头就有水”。而如今,他们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因而水质提升成了近几年谷晓华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聪明”的农饮水自动化工艺 让这个春天更省时省力
2023年,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完成鹿城区农村饮用水项目工艺提升及自动化改造并投入试运行,实现全区农饮水工程优质水源供水全覆盖。
今年3月,鹿城区农村饮用水项目正式移交到“农饮水”党团先锋队,他们的服务范围包括鹿城区藤桥镇、山福镇共19个村,合计26个供水站,服务里程超1.8万公里。
“以前,我们最怕的就是春季。”谷晓华提到,春天是挖笋的季节,供水管道都埋在地下,村民们一个锄头下来,就可能挖断了管道。当先锋队发觉停水是由管道破损引起后,就需要多人分线路,一点点开着维修车找漏损点。
如今,经过提升改造之后的农饮水项目变得更“聪明”。通过实施电力工程、光纤监控工程、设备采购安装工程、智慧化数字平台等项目,设备实现了运行自动化、数字化,可以及时准确完成平台数据的更新、维护和录入工作,同时实现监测全覆盖,以及各制水供水流程稳定性、安全性全方位提升。换句话来说,在控制室就能精准定位是哪个区域的管道出现了问题,可以有效节约排查时间,实现迅速修理。
除此之外,精确的数据还为供水站提供生产指导。尤其是针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如果因为连续暴雨等恶劣天气引发水质突变,控制室就会发出警告提醒,立马通知护管员进行相应的处理,为村民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用水保障工作,石鼓山水厂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了“服务青山里.活水千万家”党建品牌,开展“党建+提升农饮水安全”系列服务,助力“鹿城区山村饮用水”工程,提供水质检测和运行工作等。
提着25公斤药水“披荆斩棘” 在崎岖山路中踏出“送水路”
虽然提升改造后的农饮水项目帮助队员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但维修、检测等方面还是需要人力。36年里,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同时,谷晓华通过“传帮带”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供水人,叶海容就是其中之一。
叶海容是管道装配和搭接矩形框架的好手,在由省水协牵头主办的2023年浙江省供水行业供水管道工职业技能竞赛暨长三角地区供水行业供水管道工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中荣获个人二等奖。
“难!”说起站点的维护、巡检工作,叶海容说出了这个字。“不是工作难,而是‘路上难’”。
为了确保“农饮水”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先锋队每周要对19个村、26个站点进行巡查“打卡”,每月要给站点送药,进行水质采样及化验,还要完成水质分析,保证山村供水站点的水质良好、运行有效……因此,“跋山涉水”是队员们的常态。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叶海容笑着说起自己的巡检故事。距离石鼓山水厂最近的是藤桥镇的小岙站点,山路车程20多分钟,而最远的则靠近青田,车程要在一个多小时。大多数站点都在山沟里头,山路狭窄崎岖,车辆无法直达,车开到了尽头,就需要靠着步行走山路走到站点,就算最近的小岙站点,都需要再往上爬20多分钟的山路。
监控摄像头出现问题,自来水管没水,水管破裂……自今年3月份全盘接手农村饮用水项目以来,先锋队一天要处理十几个问题,经常是忙完这个村,又跑下个村。“前两天我下午3点开车出去,跑了2个站点,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叶海容提到,这样的加班状态已经是常态。
而山路到底有多难走?叶海容比着自己的肱二头肌介绍,他的肌肉都是前往来返站点锻炼起来的。作为护管员,他每次都要“负重前行”,带上25公斤的药剂以及各类装备去“爬山”。“站点都在很偏的山里头,山路崎岖不平,我都是左手拎着药剂,右手要抓着边上的石头或者树根,一步步走上去,说‘披荆斩棘’一点都不过分。”叶海容说,他们劈过毛竹,斩过杂草,断过树杈,只为走出一条“送水路”来。有时候夏天穿着短袖走一趟,胳膊上都是被茅草割伤的痕迹。尤其是下雨天,不仅山路泥泞,山上还会起雾,对先锋队的队员来说,每一步都是考验。
到了供水站点稍作调整后,他们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先是投放药剂,紧跟着就是取样作业。“我们要在天黑之前完成取样任务,否则下山难度系数将增大。”叶海容介绍,取水样不是拿个瓶子装一下就能走了,而是要用经消毒的专用瓶子取水样后,经过静置等一系列规范的操作后,才能装入样品瓶,同时还要加入保存剂后才能密封,最后要将取样瓶置于冷藏箱,才算完成取样任务。这样山上的任务才算告一段落,接着他们要回山下的实验室,将样品交给检测员,完成17项分析检测。
“虽然难,但一听到老百姓说水质变好了,我们就特别有动力。”叶海容说,自他们接管以来,26个站点的水质均达到标准以上。
超18000公里的服务里程 山区“水管家”打造“共富”效应
有困难找水管家——这是居住在藤桥、山福山上的村民都知道的一件事。
谷晓华说,他们的常年服务于大山,这家水管没水了,那家水质变浑了,都会来找他们。去年夏天,全市干旱,气温炎热,村里出现了用水难问题,队员们将一桶桶水送到了老百姓家中。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近年来,石鼓山水厂着力加强支部建设,创成国资系统“四强四优”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护水”工作拓展到“护民”上,升级打造“服务青山里,活水千万家”党建品牌。
由于负责的19个村中孤寡老人的数量较多,先锋队队员化被动为主动,上门为老人提供水龙头修理、水表检查、水质检测等供水服务,有时还会帮老人带药、让老人搭便车……这样的“党建+服务”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截止到目前,队员们服务次数近600次,供水服务里程超18000公里,公里数相当于温州来回杭州3趟的距离。
在强化“党建+服务”同时,谷晓华也十分注重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从小听着党史长大的谷晓华,在自来水公司的指导下,设立了“老谷讲党史”讲堂,开展微党课、专题读书班等活动,营造支部学习氛围,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我在党史宣讲中,还会加入节水知识的宣讲。”谷晓华提到,希望向大家传递革命先辈们勤俭节约的精神。今年年初,他接到了好几个用水难的电话,调查原因后,原来是回乡过年的村民忘记关水龙头,白白浪费了水,也有村民将自来水用来在池塘里养鱼,使得部分老百姓无水可用。于是,他认真地调研、采访,还做了详细的备课,在讲党史的过程中,把家庭中的节水小秘诀也传给了市民。“洗手龙头不开最大,洗米水洗碗,洗碗水冲厕所,随手关水不浪费。大家一起成为‘节水达人’。”——这是谷晓华特别撰写的一段宣讲词。
石鼓山水厂党支部将持深化“服务青山里•活水千万家”党建品牌,将“党建+服务”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团员助力,不断推动支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一群山区中的特殊“水管家”一直奔波在路上,用丰富经验和技术为农饮水项目提供安全保障,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注入强劲“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