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亮点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做大国资规模。研究制定《提高市属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和贡献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通过加快国企市场化转型,加强市县国资区域合作,加大国资统一监管力度,以及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产等途径推动市属国企做大做强。1-11月,10家市属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47.45亿元、同比增长19.95%,实现利润总额3.69亿元、同比增长142.66%。截至11月底,资产总额3103.65亿元、同比增长6.01%,负债总额1937.75亿元、同比增长8.33%,所有者权益1165.89亿元、同比增长2.37%。资产负债率为62.43%。
(二)强化市县联动持续增加有效投资。引导市属国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在推进公交、供水、供气市县一体化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县市区合作力度,发挥了市属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竞争力等优势,延伸了产业链,较好地实现全市国资国企市场化、高质量、一盘棋发展。目前已新设运营县市区项目的企业14家,1-11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3亿元、同比增长16.9%。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梳理入库项目53个,计划总投资1205.67亿元以上,今年已落地项目46个,到位资金近34.57亿元。
(三)盘活低效资产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实施低效闲置资产有机更新和降闲提效专项行动,今年累计盘活闲置低效资产面积60.08万平方米、价值40.39亿元。开展房产土地出租管理整治提升,出台《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土地租赁管理若干指导意见》,打造国有产权统一交易平台,首批接入“浙交汇”全省产权交易统一数字系统,全面提升进场交易率,进一步规范国企房产土地租赁行为。攻坚土地出让金未缴纳导致国企资产权证办理难问题,顺利完成首批55宗土地划拨转出让和权证办理,涉及土地面积3.52万平方米,缴纳土地出让金1.28亿元,可返还1.13亿元。
(四)抓好数字赋能推动国资监管转型升级。率全省地市之先制定地级市国资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着力构建“1+3+9+N”系统数字化改革组织架构,即建设1个国资监管数据管控中心,3大综合性应用系统,9大在线管理场景应用和N个国企生产经营、民生服务场景。目前,已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确定温州设计集团为承建单位,正全力加快推进“国资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同时,布局发展数字经济,设立了数发集团、中交温州信安公司等企业,致力于在城市治理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方面构建国企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创新实施“一企一策”负责人业绩考评办法和以效益联动、效率对标为核心的员工工资总额激励调控机制,按照对标贡献、拉开差距、激励先进的原则,做好企业负责人业绩考评和国企工资总额核定工作,围绕提效益抓重点,最大程度体现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属国企内部收入分配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对标市场的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国企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六)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国企改革发展动能。组织开展“国企党建三十条”落实年“三抓三促”行动,建立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完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党建+创新项目”14个,“党建+重点工作”项目330个,较好地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人才强企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市属国企经营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重点引进、培养国企经营人才,建立经营岗位、经营人才数据库,梳理出经营管理岗位1324个、经营管理人才1168个。统筹开展国企八大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举一反三抓好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我们将持续深化国企改革,聚力攻坚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提高市属国企经营效益和贡献度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五聚焦五行动”,到2022年末,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3520亿元、同比增长14.65%;营业收入271.9亿元、同比增长20.41%;利润总额14.9亿元(不含沈海高速阶段性亏损)、同比增长44.66%;上交税费18亿元、同比增长22.49%;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25亿元、同比增长25%。
(一)聚焦保值增值,进一步抓经营稳增长。一是提升经营能力。加强资本运作,重点做好诚达公司、温州设计集团等企业的上市培育工作,积极搭建城市运营、能源等板块后续上市梯队。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二三级竞争类企业开展正向和反向混改。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土地租赁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推动全市所有县市区国有资产进入温州联交中心。稳妥处置注册资本金缺口、项目资金未到位和被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拖欠的长期应收款、资产权证缺失等历史遗留问题。强化企业信用评级巩固提升工作,到2022年末,市属国企信用评级2家保持AAA级、6家达到AA+级。二是整合资源赋能。引导支持市属国企积极承接和运营相关行政许可事项或垄断性资源,重点探索停车泊位、充电桩、智慧路灯、矿山资源等方面的政策赋能。建立机制创造条件,形成市级国有建筑企业承建市(县)急难险重和公益类项目的政策机制。制定出台完善市县高速公路投融资机制,保障市级交通投资规模。争取市国资委所持的省机场和海港集团股权划转注入国资运营公司。三是优化资金管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品种,灵活运用企业债券、信托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渠道开展融资;探索发行收费收益权ABS、公募REITs等创新产品,尽力将短期债务调整为中长期债务,多措并举筹措资金降低付息成本。探索组建城市更新基金解决城建资金缺口问题。进一步加强国企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设立资金池、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中心等办法,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聚焦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布局拓市场。一是有效强化投资带动。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干交通、重大生产力布局等任务,督促市属国企加快存量项目进度和增量项目谋划。2022年计划投资额211.75亿元。加强股权投资,以部分股权投入实现对合资企业的完整财务并表,以股权杠杆撬动资产规模的放大。持续开展项目投资后评价工作,提升投资回报率。二是积极做大主营业务。推动市属国企加快发展资本运作、城市开发建设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做强核心业务,做大营业收入。大力发展培育业务,引导市属国企积极参与未来社区建设运营、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开发运营,做到建设运营并重、质量效益齐抓。加强省内市场拓展,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主动对接央企,扩大主业覆盖和营收来源。三是延伸做强全产业链。加强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洽谈合作,重点加强新能源布局、轨道交通产业链、数字经济等领域探索。强化市县国资统筹联动,加强在未来社区、基础设施、市政公用等方面合作,实现全市国资国企市场化、高质量、一盘棋发展。支持鼓励市属国企积极有序参与片区开发、土地一二级开发,提高国企片区开发效益。
(三)聚焦深化改革,进一步抓治理提效能。一是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优化完善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规范董事会运作决策机制,探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健全外部董事和外派监事制度,完成二三级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二是强化制度供给。坚持“委企联动”,健全完善委机关与各企业间协调沟通和定期督办机制,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发挥经营业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合理提高效益指标权重,实施领导人员任期考核,合理提升、科学拉开国企领导人员薪酬水平。三是注重数字赋能。优化完善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加快落实“1+3+9+N”国资国企数字化改革各项工作,初步建成“多跨协同、委企共用、智慧高效”的“国资大脑”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应用场景加快落地见效,基本实现与上级国资部门及市级各相关部门“网络通”“数据通”。同时,打造温州物流信息枢纽港、国家绿色货物配送示范城市等一批优秀案例或项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四)聚焦激励激活,进一步抓党建强动能。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瓯江红 双创争先”三年行动计划,聚力攻坚“铸心塑魂”等六大行动,持续优化“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时,推动新时代“清廉国企”建设,持续推进国企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努力创建一批清廉标杆,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二是增强队伍活力。加大经营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市属国企经营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加快推进跨集团中层干部交流和机关国企之间人员交流,探索建立并行贯通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实施“国企评处室”活动和“三比三看”晾晒比拼活动,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优化员工工资总额与效益效率联动机制,积极探索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成、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三是强化风险防范。建立国企融资情况和债券发行情况月度统计分析和风险预警防控制度,强化财务风险防范。优化国资综合监督职责,加强监督追责队伍建设,加强内部审计和违规问题线索调查,强化责任追究。推进市属国企公司律师工作,切实提高决策管理法治化水平。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提升国资国企应急处突能力。四是服务社会民生。加快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历史文化街区、市域铁路、城市快速路、未来社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或前期进度。推进瓯江红国企党群服务中心拓面升级,加快塘河夜游、印象南塘等月光经济发展提速、品质提升,加速公共交通、供水供气、菜篮米袋、养老服务、市民休闲等民生服务优质覆盖、运营提效,不断增强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