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
近年来,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国资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根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促进我市各市属国有企业平稳持续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过去五年及2016年的主要工作
(一)2012年-2016年主要工作
2012年以来,市属国有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1、国有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在2010年实施的新一轮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温州市政府于2012年按照“同行业同板块”原则开展第二轮整合重组工作,加上近两年继续整合组建的几家集团,形成目前13家市属国有企业(不包括温州银行和2016年划转并入省海港集团的温州港集团)的国资管理新格局,市属国有企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增长。截至2016年11月底,13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为1947.44亿元,比2011年资产总额825.06亿增长136%;所有者权益784.56亿元,比2011年所有者权益421.04亿元增长了86%;负债总额为1162.89亿元,比2011年负债总额404.02亿元增长了187%。13家市属国资集团平均资产达到149.8亿元,是2011年国资集团平均资产79.5亿元的1.88倍;资产规模超百亿的集团达到7家,其中市城投集团资产总额超六百亿元。
2、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明显优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开展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重点培育扶持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14家市属国资集团,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重点企业和主营业务集中。到2015年底,市属国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供水、燃气、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和城市开发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进一步改善了国有经济结构,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不具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对于部分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进行注销和清算,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
3、国有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1年以来国资集团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强化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得到充分体现。2011-2016年11月,13家集团(不包含2014年新组建的设计集团)累计完成投资额1358.52亿元,每年都占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额的60%左右。各国资集团承建或完成了瓯海大道西段、温州机场扩建、市域铁路S1线、诸永高速公路温州延伸段、绕城高速西南线、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了五大公园、污水处理厂、温州现代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大批安置房、保障房,成为全市大投资主力军。积极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供水、供气、公交、粮食与副食品供应等民生服务。在促投资的同时,市属国资集团不忘社会责任,在绿色发展、安全生产、诚信经营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4、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14〕46号),为全市国资改革和国企发展明确方向。推进国企分类改革,按照资产属性和业务类型,将14家市属国资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划分为功能类、公共服务类和竞争类,实现差异化管理。各国资集团董事会、监事会实行外派成员占多数制度,有效加强了民主决策。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突破,温州机场成功引入德国汉莎品牌;市铁投集团与中国中车集团组建温州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国资上市工作加快,我市国资唯一一家上市企业—浙江东日第一大股东浙江东方集团股权顺利划转市现代集团,并于2015年完成资产置换,为后续优质国有资产重组上市奠定基础。
5、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形成以“1+18”文件为主体的监管制度体系,国资监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国企发展方向和投融资等重大活动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强化审计监督,对14家市属国资集团及所属企业开展全面审计,逐步推进审计“全覆盖”。推行企业主业界定,明确了14家市属国资集团的主营业务和培育业务,为企业发展打好基础。首次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支出机制,实现资源在集团之间的合理调配。推进县(市、区)国资管理改革,大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国有投融资平台,苍南县成立了独立的国资监管机构,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国资监管格局。
(二)2016年工作总结
1、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1)深入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我市“十三五”时期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深入研究我市国有经济“十三五”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尊重市直各部门、市属国有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国有经济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精心编制市属国有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时,指导各市属国有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未来五年战略规划。
(2)积极推进我市国企整合重组。按照周密谋划、平稳过渡的要求,启动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及社会类国企整合重组前期研究工作,已形成《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及社会类国有企业进一步整合重组的研究报告》供市政府决策参考。持续推进二、三级企业设立和调整机制改革,加大力度落实市属国企所属企业的整合重组,加快退出企业的处置进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48家应注销企业的清理注销。近期,我委坚持“一企一策”,以员工安置为核心,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市工业集团所属温州矾矿、市现代集团所属老企业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目前已经形成改革方案;积极指导协调市金投集团所属啤酒企业改革转型工作,现已进入攻坚阶段。
(3)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一是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作。充分发挥浙江东日的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会同市现代集团制定资产重组及募集资金方案,将农贸城、冷链物流等资产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并发行股票融资,共涉及金额16亿元,目前该资产重组及募集资金方案已经市政府、省国资委同意,并上报证监会审批。着力培育新上市国企,向市政府上报启动浙江珊溪公司上市工作的请示并获批,指导浙江珊溪公司选聘了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等中介机构。二是推进企业新三板挂牌,打造上市“第二梯队”。5月3日,市金投集团所属温州金海蕴公司实现新三板挂牌成功获批,实现国企挂牌“破冰”。指导市交投集团所属监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申请挂牌新三板,目前已获市政府原则同意。三是推进股权多元化。加强与处于行业标杆的央企、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市交运集团引进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市铁投集团引进了轨道维保龙头央企,市交投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开展合作。
2、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1)坚持分类改革导向,实现差异管理。目前,我市13家市属国有企业和240家市属国企二、三级企业已根据资产属性和业务类型划分为功能类企业、公共服务类企业和竞争类企业,并相应确定了企业发展主业。在此基础上,我委积极推进国企分类改革和差异化管理,引导企业切实关注与重视主业经营和发展,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服务,不断提升企业主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规范运作。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和《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管理暂行办法》,分类改进董事会结构,建立外派监事会制度;同时,研究出台市属国企监事会重点联系人制度、市属国企监事会日常管理意见、市属国企专职监事考核评价与薪酬管理办法、市属国企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办法4项配套制度,完善制度框架的搭建。采取市场化公开选聘方式选拔我市国企外部董事,首批入专家库共 44 人,最终选聘28位。市国企监事管理中心面向社会公开选聘7名专职监事,设立4组外派监事会,每组监事会同时监督3-4家企业。目前,外部董事和专职监事已全部到所派驻企业履新。
(3)突出市场化导向,改进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结合我市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领导人员培养选拔、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等有效方式方法,选好配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二是改进国有企业人员编制管理。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办法》,实现国企集团本级的编制总额及实名制管理;功能类、公共服务类所属企业实行编制总额和备案管理,竞争类所属企业用工以市场配置为主,其编制总额结合薪酬倒逼、成本控制等机制确定和实行备案管理。三是依法规范国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员工招聘与流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控制从业人员增长过快。同时,明确对市属国有企业临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编制外用工的管理要求,加快推进历史遗留冗员消化。企业在编人员原则上“只减不增”,相对固定的编制外用工原则上“只出不进”。
(4)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绩效考核。按照“分类考核、一企一策、突出效益、增强刚性”的原则,全面创新起草《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试行办法》,将市委市政府关注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防范负债风险”两大内容列为重点,一企一策个性化设置每家企业考核指标,阶梯式核算效益完成情况,进一步增强考核的严肃性,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同时,构建更加科学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改变以往将企业员工工资与公务员工资挂钩的不合理做法,改为与效益水平挂钩,有效强化效益导向。设置职工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并根据企业类别分类设置比例,充分体现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有效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发展。
3、优化国资监管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效率
(1)坚持全面覆盖,加强日常监管。一是夯实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基础。继续规范国有产权转让、企业增资、资产处置等基础工作;截至2016年11月,我处共审阅、办理各类产权管理事项241件(次)。同时,圆满完成2015年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和国有产权登记专项检查,切实规范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加大财务监管力度,扎实做好2015年度决算、2016年度预算、国有资产统计等规定动作,结合实际开展年度融资计划、债务风险评估等自选动作,逐月分析各市属国企财务状况和债务情况以供领导决策,通过日常数据积累深入分析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从资产结构、运营和盈利、债务风险等方面揭示国资整体运营和各集团个体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并形成综合分析材料报送市政府主要领导参阅。三是进一步规范国企采购管理工作。指导13家市属国企于年初制定采购计划,严格根据采购流程规范国有企业采购行为,妥善处理国企采购项目质疑、投诉及举报案件;于10-11月开展了为期二个月的市属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专项检查,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切实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2)聚焦监管重点,加强关键环节监管。一是改革企业投资管理体制。分类改进企业投资任务确定方式,其中竞争类国企不再下达硬性投资指标,有效减轻国企投资压力,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指导各企业健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决策机制,建立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以后评价倒逼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完善,引导国有企业合理投资,2016年度各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后评价的投资项目共16个。二是规范企业融资管理。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制度规范企业融资行为;指导企业每年年初制订年度融资计划和年度举债计划风险评估报告,提出国企融资及债务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建议措施。同时,注重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方式,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截至目前,我委共批准市属企业申请发行各类债券39支,申请发行额度合计为 630亿元,实际发行297亿元;其中,市铁投集团通过设立温州市轨道交通发展基金,成功引入农行48亿元资金,大大减轻了市域铁路建设资金压力,且成本创同类产品新低。三是有效防范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修订《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出台《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债务风险防范工作。组织开展国有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估,对企业当前和未来5年负债能力和流动性风险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形成《市属国有企业2015-2019流动性风险预测评估结果汇总分析报告》上报市政府。开展市属国企近三年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增强企业高效、安全、合规使用资金的意识。
(3)注重放管结合,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一是积极转变职能。探索国资监管方式向管资本转变,建立出资人权力清单,既发挥专业监管优势,又保障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理顺与企业的关系,不介入企业的非出资人监管事项,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二是强化审计外部监督。2014—2015年,我委联合市审计局,参照国家审计标准,对市属国有企业的67家所属企业近三年财务收支及董事长(总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开展了全面审计调查。今年正在对另外35家市属国有企业所属企业开展全面审计。明年,将继续完成剩余30多家所属企业的审计,完成“用3-5年时间实现市属国有企业国家审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三是发挥纪检协同监督作用。督促国有企业落实“两个责任”,实行“一案双查”,强化责任追究。围绕近年来市属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开展“六大领域”专项检查,内容涉及“三重一大”、工程建设、资产管理、资金存放、选人用人、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等六大方面,通过对关键领域的监督检查,倒逼市属国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做好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
(4)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助力全市中心工作开展。一是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严格贯彻执行全市“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工程”的工作部署,确立年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的目标,优化市属国有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共确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3个。先后组织各市属国有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经贸活动5次,开展与温商对接活动3次,与央企、省企联络沟通数十次,并组织市属国有企业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推介活动。截至11月底,全年市属国企落地项目32个,项目总投资约840.83亿元,到位资金53.33亿元,完成率达106.65%,连续三年荣获市直单位支持温商创新创业一等奖。二是大力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力配合市属国企举办市场整治提升搬迁专项行动工作,做好市属国企专业市场全面排查,制订市属国企33家市场“一场一策”工作方案及专项督查方案,动态跟踪工作进度,全力做好市属国有企业举办市场整治提升搬迁工作。
4、夯实国企党建工作基础,提升国资队伍整体素质
(1)补齐党建工作短板。深入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补齐人员短板,通过开展“党员双找”,即“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查找失联党员。今年,我市市属国企共排查失联党员112名;同时,逐名分析失联原因,重点加大不合格党员处置力度,共清除29名不合格党员。集中开展我市国资系统换届选举工作补齐组织短板,通过选好党代表、配强企业两委班子,为建立健全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打好基础;各市属国有企业的纪检机构和人员配备得到很大加强,受到了市纪委的肯定。创新学习教育载体补齐思想短板,做大做强“温州国企讲坛”平台,多次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在市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开办千人专题辅导讲座,形成品牌效应。
(2)加强国企教育培训工作。制定《2016年市国资委教育培训计划》,明确目标、分解责任、形成合力。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举办4期专题培训班,参训人员近300人,有效提高企业领导的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指导各市属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具体岗位需求,采用联合办班、实践演练等方式整合系统培训资源,积极营造国资系统多层次、规范化、高效益的学习氛围;2016年度各市属国企共组织安全生产类、行政管理类、继续教育类、综合拓展类等各类教育培训1670批54279人次。
(3)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结合今年市委巡查组的作风巡查工作,我委领导班子发挥表率作用,全面整顿机关作风,领导班子每日发布工作动态,严格实施全员人脸识别考勤、清退所有企业借用人员,着力提升机关服务效能。全面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杜绝业务处室擅设审批办事门槛、超时限审批等问题;重新梳理规范委机关55项审批、审核、备案等业务办理流程,最大程度压缩办理时限,提升办事效率。国资业务办理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手续、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其所需补充或办理的全部资料和手续,避免国企的服务对象多次往返。在国资系统开展“企业评处室”活动,由委纪检组在各市属国有企业设立“市国资委作风建设评议箱”,逐月汇总各企业相关业务办理部室及有关人员对国资委机关各处室办事态度、效率、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建议;其评价结果作为机关中层和一般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同时,积极主动接受监督,要求市国资委纪检组聚焦劳动纪律、业务办理、服务态度等重点关键环节开展抽查监督,及时发现并整治机关处室及干部中不担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目前成效明显。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2017年重点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精神要求,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为中心,加快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依法治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实现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温州国有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国有经济服务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助推全市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为我市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贡献力量。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
到2020年市属国有经济改革发展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国有资本效率不断提高,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1、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正确处理推进改革和坚持法治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处理搞好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推进,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坚持国企分类差异化管理,按照功能类、公共服务类和竞争类企业划分,分类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断健全国企分类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监管手段和方式,在充分保障出资人职责权利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管资本”能力,基本实现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效率。。
2、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向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服务、重大城市建设和市委、市政府鼓励的新兴产业集聚,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推动优质资产向重要领域、优势企业集中,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增强融资能力,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新增一家资产超500亿元的国资集团。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全面,将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左右,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3、通过提质增效提升发展水平。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统一。指导各企业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重组同质业务,创造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打造优势产业板块和领域,增强主业竞争力。有效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实现竞争类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20%以上。盘活闲置经营性国有资产约80亿元,推动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企社会责任进一步体现。
4、通过加强党建为发展提供保障。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2017年工作重点
1、逐步优化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和效率优化,促进存量国有资本合理流动。近期保持现有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格局不变,稳步推动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远期按照同产业同板块、市场化配置的原则,择机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加快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国有股权的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以及经营不善、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和资产,通过公开转让、转型、关停、破产和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实现市场“出清”。
2、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试点国资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通过组织调研考察、积极对接集团,选择资本运作能力较强、投资持股结构符合要求、功能较完备的市属国资集团改组为我市首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理顺其管理体制及内部管控体系,整合条件成熟的市级存量国有股权,以持有股权、资本运营为主要方向初步开展运作,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努力将推动国企上市作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近期全力推动市公用集团珊溪公司上市,远期选取若干优质二三级企业作上市培育准备;积极引导更多二三级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加大股权多元化力度,按照市场规则引入处于行业标杆的中央企业、省属企业、民资和外资等战略投资者。建立完善政府性项目契约化机制,对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承接无收益或低收益的政府性项目,由企业和政府签署代建协议,建立资金保障和收益保证机制,理清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公共事务和基本建设领域的关系。
3、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董事会建设,加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约束,依法规范董事会决策程序和董事长履职行为,落实董事对董事会的法定责任;优化董事会的组成结构,完善董事会分类设置,选优配齐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对外部董事专家库实行动态化管理;切实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落实董事会决议情况的监督,选择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试点全面落实董事会职权,探索试点企业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决策、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事项。进一步健全外派监事会制度,增强外派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配齐配强外派监事会主席;监事会主席由市委提名、市政府任免,根据需要按照正县级或者副县级配备,不核定领导职数,监事会主席日常工作由市国资委管理;进一步完善履职报告制度,健全监事的评价制度,建立外派监事会履职记录制度,强化监事会及监事的监督责任。
4、进一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管理机制。试点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以竞争类企业为主,面向社会或行业公开选聘职业经理人,实行契约化管理,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行业经验和市场特长,助推国企发展。加大从企业自身选拔干部的力度,提升竞争类企业的领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加从下属企业选拔的比例;打通企业与党政机关交流任职的通道,增加双向流动。确保机关派入干部在企业安心工作,在效益良好的企业中设立年金、补充医疗等补偿机制,平衡退休后机关与企业的待遇差距,解除机关派入国企干部的后顾之忧。
5、深化国企薪酬福利机制改革。在2016年《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试行办法》和《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试行办法》基础上,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抓好具体贯彻和落实,并及时收集执行中的问题,研究原因,适时补充完善制度,或者制定新制度。创新国企福利费津补贴发放管理机制,在全省首创出台《市属国有企业福利费性支出项目正面清单》,明确国有企业的福利项目、依据、发放范围和标准,堵后门开前门,更充分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研究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合理增加效益良好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保障,增强企业提升效益积极性和职工工作积极性。